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作者: 佚名

奏启第二十三

【原文】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诗刺谗人,投畀豺虎;礼疾无礼,方之鹦猩②;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③: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④,次骨为戾⑤,复似善骂,多失折衷⑥。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⑦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⑧,何必躁⑨言丑句,诟病为切哉!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⑩,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11,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12外,乃称绝席13之雄,直方之举耳。

【注释】
①峭:峻峭,严厉。
②“礼疾”二句:《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
③“孟轲讥墨”二句:《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氏,杨朱学派,主张一切为自己。墨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
④吹毛取瑕:吹毛求疵。瑕,疵,小缺点。
⑤次骨:切入骨里。为戾:行为暴虐。
⑥折衷:折中,得当,不过头。
⑦植:竖立。
⑧捷径:近路,指和正道相违背。趾:足趾。
⑨躁:骚扰。
⑩风轨:法度、风范。
11强御:强横。御,侮。
12简:简册,指劾奏。
13绝席:独占一席,御史大夫坐专席。

【译文】
然而和造铠甲的人总想把人保全,制造矢箭的人总想杀伤人一样,弹劾这种手段的目的在于纠正邪恶谬误,所以其势一定要深入严刻。《诗经》讽刺进谗言的人,说要把他们丢给豺狼虎豹;《礼记》对不讲礼的人很痛恨,把他们比喻成鹦鹉和猩猩;墨翟非难儒家,把他们看成羊和猪;孟轲讥讽墨家,把他们比作禽兽。《诗经》《礼记》、儒家、墨家既然都这样指责尖锐弹劾人的奏书,谁说能够避免这种攻击呢?所以近世的文人作文,都争相斥责,吹毛求疵,恨入切骨来作虐,好像只要善于谩骂就可以了,大多不能折其中而取其正,做到公平合理。如果能按礼仪为门作为标准,举正义为路来确定标准,然后对违背约法不走正路的人就折断他的手臂,对走入歧途的人就砍掉他的脚趾,何必写那些污秽的话,丑陋的辞,以辱骂别人的弊病为巧妙呢?因此,树立规范,运用标准,应该明确体制;一定要使理论有规范,文辞有法度。掌握法家不别亲疏贵贱善能裁断的长处,秉承儒家文辞的风格,不畏强霸的人,正气要流露于笔墨之中,不许纵容伪善从恶的人,使声势在文章之外震动,这样的弹劾奏书才称得上御史大夫专席的雄文和正义的壮举啊!

【原文】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①”,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②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③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④,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⑤。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⑥,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⑦,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⑧,皂囊⑨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⑩,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注释】
①“启乃心,沃朕心”:为高宗的话,见于《尚书·说命上》。乃,你。沃,灌溉滋养。朕,我,秦始皇以后才为帝王专用的自称。
②笺(jiān):小幅的纸,便笺。
③敛:聚集,收拢。饬:整治。敛饬(chì):收敛谨饬,指启是短篇说的。
④辨要:辨析要点。轻清:简明。
⑤谠(dǎng)言:直言。
⑥“王道有偏”二句:《尚书·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党,朋,为私利结合者。荡荡,广阔无际的样子。
⑦孝成:汉成帝刘骜。班伯:西汉文人,班彪的伯父,班固的伯祖,汉成帝时作中常侍官。汉成帝问班伯,屏风上画纣王醉后拥抱妲己的意义,班伯说,戒yín乱的原因在喝醉。成帝赞美他说了直言。
⑧阴阳:指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变化的情况。
⑨皂囊:黑色的皮囊。
⑩謇(jiǎn):正直,直言。谔:说话正直的样子。

【译文】
“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说:“敞开你的心扉,灌溉我的心田。”就是取的这个意义。汉景帝名叫刘启,为了避讳,所以两汉的奏都没有称启的。到三国时魏国的书信,开始称“启闻”。在奏事末尾,有的称“谨启”。自从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非常盛行,作用兼有表和奏。陈述政见,讲明事实,即是奏这种文体的分支;辞让封爵,感谢恩典,也是表这种文体的别支。文字必须收敛谨饬合乎规矩,使其音节短促,辩论扼要,文辞轻快,既讲究文采但又不侈丽,这些也就是写作“启”的大概要求。还有“表”、“奏”这类文体讲究准确切实,所以称为“谠言”。“谠”,就是纠正偏差。王道的“表”、“奏”有了偏向,那便违背了《尚书》里“只有不偏不倚,王道才广阔久远”的教言。说话没有偏向,所以才叫做谠言。汉成帝称赞班伯的话是“谠言”,就是因为班伯的话正直无偏。自从汉代设置了会奏音乐的八能士,探索阴阳节气变化然后秘密上奏,他们用黑色的囊袋把奏文密封起来,所以这类奏书又称“封事”。西汉的晁错被奉派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上奏了“便利适宜”。后代“便宜”一类的奏书,都加了密封,为的是谨慎的保守机密。王臣不是考虑自身的安危,一定要说正直的话,要人活着政事就办好,所以不用说空话。

【原文】
赞曰:皂饬司直,肃清风禁①。笔锐干将,墨含淳酖②。虽有次骨,无或肤浸③。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注释】
①风禁:风化政教之所禁。风:风化。
②淳酖(dān):浓厚的毒酒。酖:同“鸩”。用鸩鸟头上的羽毛泡的毒酒。指奸恶之人诬告人的奏书。
③肤浸:切肤之痛和浸润的谗言。

【译文】
总结:
弹劾的奏书执拿在司直手里,
肃清风化那歪风邪气。
笔锋比宝剑干将还要锐利,
墨汁比浓厚的毒酒还要猛烈。
虽有那深刻至骨的耿直之言,
但不用谗言伤人。
进献政见陈述合宜的意见,
都必须靠奏和启才能胜任。

【评析】
《奏启》的“奏”和“启”都是文体的名称,都是上行公文,本篇主要论“奏”,次论“启”。
“奏”是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启”和“表”、“奏”三种文体的作用相近,晋以后才逐渐开始盛行起来。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奏”的起源和含义、意义及秦汉魏晋各代的作品及其写作基本要求。二、专讲“按劾之奏”的三方面的内容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三、讲“启”的含义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
“奏”和“启”都是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和文学的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了解刘勰的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下一章>>]

[返回目录▲]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