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4人评价) 4.8

朝代:明朝

作者:徐弘祖

 

【原文】

余髫年蓄五岳志①,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②连云栈,为峨眉③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④,路与陕、汴略相当⑤,可以兼尽嵩、华,朝宗⑥太岳。遂以癸亥(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⑦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⑧,淳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⑨;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⑩,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为石淙道,遂税驾焉。

【注释】
①髫(tiáo):小孩子头上下垂的短发。髫年:幼年。五岳:明代五岳为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②剑阁:今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山,横亘100余公里,有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主峰大剑山在剑阁县北。峭壁中断处,两崖相峙如门,飞阁通衢,谓之剑阁,为中原入川必经的险道。
③峨眉: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俗称“蛾眉天下秀”,山峰如螓首蛾眉,故名。有大峨、中峨、小峨,一般游览范围为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从山脚到山顶有山道50余公里,从报国寺入山,沿途有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胜景。最高处为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该山传为普贤菩萨道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中动植物种类丰富,至今还有群猴戏人。
④汝:即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邓:即邓州,隶南阳府,即今河南邓县。
⑤陕:即陕州,隶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稍西。汴:唐置汴州,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定都于此,称汴京。明代置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所,但仍以“汴”为其别称。即今河南开封市。
⑥朝宗: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见称朝,夏见称宗。此处比喻对嵩山的尊崇,为朝谒的意思。
⑦郑州:隶开封府,即今河南郑州市。
⑧涵(hán):包含。此处作名词,一涵即一潭。
⑨缜(zhěn)润:细致而润泽。
⑩密县:隶开封府禹州。即今河南密县。
洵(xún):实在,真正。
轩(xuān):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滴历:同“滴沥”,水稀疏下滴。
耿店:今分路处为卢店。登封—卢店—告成公路为20公里。
税(tuō)驾:停宿,休息。税,通“脱”。

【译文】
我幼年时便怀有登览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来就打算经过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过剑阁关的连云栈,以此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游武当山,还是属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多费时日、时间拖得久;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所需时间较短。从汝州、邓州之间的陆路走,路程与走陕州、开封府相同,却可以将嵩山、华山两处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决定首先去嵩山,在癸亥年(天启三年,1623)二月初一动身,走了十九天,抵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石坡,观看圣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汇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高低重叠,涧中干涸,没有一滴水。下坡后从涧底走,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众多的峰峦环绕,景色秀丽迷人。涧底散乱的石头布满沟壑,显现出紫玉色。两岸的崖壁宛转,崖石质地细密、色感润泽;想象清澄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走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五里,进入密县境,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以外。从岔路往东南走二十五里,过密县县治,到达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的三女儿天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传三女儿是在白松下蜕变成仙的。松树有四人围抱粗,一棵树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过粉还要洁净,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虬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北方,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我在长廊中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下去观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水从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县,仍然到城西门。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淙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

【原文】
二十日 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①。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②,平衍③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④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⑤。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⑥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⑦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⑧,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⑨,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⑩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注释】
①垄:长条形的高地。
②大梁:开封的古名。
③衍:延展,蔓延。
④陂(pō)陀:同“坡陀”,起伏不平的样子。
⑤怒石:峥嵘突起的石头。
⑥当关扼险:把守关口,扼制险要。
⑦绮变:绚丽多变。
⑧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⑨兕(sì):雌犀牛。
⑩揆(kuí):估计,推测。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竟:终极,到底。

【译文】
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原文】
登陇①,西行十里,为告成镇②,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③。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④,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⑤,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⑥,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⑦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⑧。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注释】
①陇(lǒnɡ):通“垄”,田中高地。
②告成镇:从战国至唐初皆称阳城,武则天时将封嵩山,改阳城为告成。唐以后废,故称“古告成县地”。今又作郜城,属登封县。
③岳庙:即中岳庙,在今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公路边。
④下舂:日落时。
⑤武:步。
⑥绡(xiāo):生丝织物。练(liàn):煮熟的白绢。
⑦尼(nǐ):阻止。
⑧“又能”句:卢崖瀑布今存,为三叠,上折常隐在云雾里,下折掩在深壑中,通常所见者为中折。瀑如白练悬空,该峰亦因此称悬练峰。

【译文】
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走十里,是告成镇,古代告成县所在地。测景台在镇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庙。进入东华门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心中向往着去卢岩寺,就从中岳庙东北沿山行。越过数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里,转进山,到达卢岩寺。寺外几步远之处,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坠入石峡中。峡谷两边的山色,雾气弥漫,蕴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峡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圆环绕,上部倾覆,下部凹削。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丝绸凌空飘舞,细雨般的水珠洒满山谷,和武彝山的水帘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为奇,而水又得岩石映衬,岩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从而使得泉水飞流,于是大大胜过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点款待我们。急忙返回中岳庙,天已经昏黑。

【原文】
二十一日 晨,谒岳帝①。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②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③。自翠微④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⑤。崇封⑥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⑦,特加祀邑⑧。宋时逼近京畿⑨,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

【注释】
①岳帝:指中岳嵩山之神。
②秩:等级顺序。
③俨(yǎn):庄严,庄重。负扆(yǐ):皇帝临朝听政时背靠屏风而坐。
④翠微:指青翠缥缈的山的中下部。
⑤岩岩:高峻的样子。
⑥封:帝王赐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这里即指下文汉武帝“特加祀邑”之事。
⑦嵩呼之异: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登嵩山,听到山间传来三次“万岁”的呼声,认为是嵩山山神所呼,觉得灵异,十分高兴。
⑧特加祀邑:汉武帝因为嵩山有“三呼万岁”的灵异,故特地下令将山下三百户划为祀邑(即该邑内的所有田租收入专供祭祀嵩山山神之用),并将该邑命名为“崇高”。该邑后来发展为名曰“登封”的县。
⑨京畿(jī):京城所直辖的周边地区。北宋的京城在开封,与嵩山相距不远。

【译文】
二十一日 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走出大殿,向东攀登太室山绝顶。据考证,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顺序为五岳之首,所以称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远看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厉、独居尊位,俨然像背靠屏风的帝王。从翠色弥漫的山脚而上,连绵的山崖横亘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尊崇、祭祀嵩山从远古就开始了,汉武帝因为嵩山山呼“万岁”的奇异,特别增加了奉祀岳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附近,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备,至今绝顶上还留下铁梁桥、避暑寨的名称。当时的盛况,完全可以想见。

【原文】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①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②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③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④。”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⑤。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⑥,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真宗⑦避暑所浚也。

【注释】
①樵:樵夫,砍柴的人。
②缕:丝线。这里形容道路极其狭窄。
③狷(juàn)捷:敏捷。
④远及箕、颍:箕指箕山,颍指颍水,皆在登封县东南。颍水今称颍河,往东南注入淮河。
⑤旷致:旷达清远的韵味。
⑥“又北上”句:太室山有三十六峰。即太白、望都、观香、积翠、立隼、独秀、玉女、玉人、虎头、玉镜、子晋、会仙、河带、玉柱、卧龙、胜观、万岁、老翁、元龟、华盖、石幔、凤凰、桂轮、三鹤、起云、金壶、松涛、狮子、遇圣、浮丘、周道、黄盖、悬练、鸡鸣、青童、春震。绝顶峻极峰海拔1440米。
⑦宋真宗:北宋皇帝,名赵恒,共在位25年,时为997~1022年。

【译文】
太室山东南的一支山脉,名黄盖峰。峰脚就是中岳庙,庙的规模宏伟壮观。庭院中碑刻林立,都是宋、辽以来的题刻。登嵩山的正道是在万岁峰下,位于太室山正南方。我昨天奔向卢岩寺时,首先经过东峰,途中看见峰峦秀丽突出,中部裂开如同门扇,有人指着说是金峰玉女沟,顺沟也有路登上绝顶,于是寻找打柴的人,约好做向导,今天就从这里上绝顶。走近秀峰突出处,山路渐渐断开,险要到了极点,不可能直接越过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线,只容向上攀爬,大约二十里路,才越过东峰,不久转到裂门上面。往西翻越狭窄的山脊,看着绝顶往前走。这一天,浓黑的云如同用墨染过,我没有因此停步。此时雾气越来越阴沉,稍稍晴开时就可以朝下俯视到绝壁重崖,似丝织品罗列、玉石剖开;云雾聚合时,则如同在大海中前进。五里,到达天门峰。上下都是重叠的石崖,路上积雪很多。向导指着最陡峻的地方,称为大铁梁桥。转向西走,又三里,绕着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岩。大凡幽深处山岩多数不畅通,畅通处岩石又缺少曲折、隐蔽以及互相映衬的景致。此岩上靠层层山崖,下临陡峭的深壑,洞门重山簇拥,左右环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岩,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穿行数步,山崖忽然从中断开五尺,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向导是当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侧身跳到断崖对面,取来两枝树干,横架在断崖上形成阁道。过了断崖,拱形的岩石高高覆盖在上方,当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胜。从岩边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台,三面悬空在极深的沟壑中。向导说:“往下可以俯视登封县,远处看得到箕山、颍水。”当时四周浓雾迷漫,什么都看不见。走出登高岩,转北行二里,到白鹤观遗址。遗址在山间平地上,远离险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有一种旷达的情趣。又往北上三里,才登上绝顶,顶上有真武庙,分为三列。旁边有一口井,井水十分清莹,名御井,是宋真宗到顶上避暑时开掘的。

【原文】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①,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②。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③。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注释】
①无极洞:即今老君洞,有道院一所。原奉太极、皇极,因称无极洞。
②法皇寺:应作“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仅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是嵩山最古的寺院。
③僧寮(1iáo):和尚住的小屋。

【译文】
在真武庙中吃饭。询问下山的路,向导说:“正道顺万岁峰下到山脚,有二十里。如果顺西沟悬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极其险峻。”我面露喜色,原来认为嵩山不奇,因为没有险峻之处。赶忙跟随向导,拄着手杖往前走。开始还傍靠着岩石穿越,拨开丛密的草木往下走。接着就从两石峡中滑行直下,仰望夹在两旁的崖壁几乎逼近天际。在这之前,峰顶上的雾气像雨一样往下滴,下到这里雾气渐渐散开,景色也渐渐奇异。但一直是垂直的沟谷。没有石阶,不要说不能行走,而且无法停留下来。越往下滑,崖壁的气势愈壮观,下完一道峡谷,又转入另一道峡谷。我的眼睛不敢斜视,我的脚不能止住。就这样下了十里,才走出峡谷,到达平地,上了正道。经过无极洞,往西翻越山岭,在草丛中急行,五里,到法皇寺。寺里有金莲花,是本地特产,其他地方没有。山雨忽然降临,于是在僧人的小屋留宿。寺东石峰对峙,每当月亮初升时,正好照在峡谷中间,是所谓的“嵩山待月”。想来我先前所下的峡谷,就在这道峡谷上面,现在面对面地坐下来,只觉得上面云气出没,哪里知道自己是从中下来的呢。

【原文】
二十二日 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①。
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②。柏之西,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③祖无择、上谷④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⑤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也⑥。又东二里,过崇福宫⑦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⑧,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注释】
①嵩阳宫废址:在登封城北2.5公里。北魏时为嵩阳寺,隋代为嵩阳观,唐高宗曾以此为行宫。宋至道三年(997)赐名太室书院,景祐二年(1035)重修,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现为登封师范学校。
②二程:指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曾在此讲过学。
③范阳:历史上曾数次以范阳为名设置郡县。治所也有变迁。唐天宝年间设范阳郡,唐代后期有范阳节度使,皆在今北京城西南。唐初置范阳县,治今河北涿县,历为涿州治所,至明初废入涿州。
④上谷:战国、秦、汉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隋、唐亦置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
⑤螭(chī):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色黄,古代建筑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⑥八分书:书法体的一种。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王次仲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字二分,取八分,别成一格,故称八分书。
⑦崇福宫:在万岁峰南麓,汉代建万岁观。宋时改名崇福宫,相传司马光曾在此写过《资治通鉴》。
⑧启母石:今存。从轮廓看,平石系从主石上崩下来的,上平滑。两石间有碑一块,为隆庆三年监察御史蒋机立。

【译文】
二十二日 出了山,往东行五里,到达荒废的嵩阳宫遗址。遗址上只有郁郁葱葱、岿然如山的三棵将军柏,这是汉朝封的名称;大的一棵有七人围抱粗,中等的要五人围抱,小的三人围抱。柏树北边,有三排房屋,祭祀程颐、程颢两位先生;柏树西边,有一根旧殿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面有很多宋代人的题名,可以分辨出来的有范阳人祖无择、上谷人寇武仲和苏才翁等数人;柏树西南,是雄伟巨大的石碑,四面雕刻的龙形装饰图非常精致。右边是块唐代的石碑,碑文为裴迥撰写,徐浩用八分书书写;又往东走二里,经过崇福宫旧址,崇福宫又叫万寿宫,是宋朝宰相提点官处;再东边是启母石,有几间屋那么大,旁边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的平石。又往东走八里,回到中岳庙吃饭,观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原文】
西八里,入登封县①。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②,“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③《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文,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④。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注释】
①登封县:隶河南府,即今河南登封县。旧城在今县治西南部,主要街道作“十”字,部分城墙遗迹尚存。
②会善寺:今存,大殿为元代建筑。该寺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出家的地方。
③贞元:唐德宗年号,共二十年,时在785~804年。
④郭店:今名同,在登封县西北,登封到偃师的公路旁。

【译文】
往西走八里,进入登封县。再往西走五里,顺小路往西北行。又五里,到会善寺,“茶榜”碑刻在寺中西边小屋里,是元代刻的。背后有一块石碑倒在墙脚,是唐朝贞元年间(785~804)刻的《戒坛记》,碑文为汝州刺史陆长源撰写,河南人陆郢书写。再西边是荒废的戒坛遗址,石上的雕刻极其精致工整,但都残缺不齐地扔在荒草碎石之中。往西南行五里,出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郭店。转向西南走,是去少林寺的路。五里,进入少林寺,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

【原文】
二十三日 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九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①。寺甚整丽,庭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②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③。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④而后得升。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之土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风⑥乍至,几假翰⑦飞去。

【注释】
①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面,背倚五乳峰,少林河从寺前流过,距登封城13公里,有公路相通。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禅宗,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且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
②墀(chí):台阶上面的空地。
③二祖庵:二祖即慧可,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钵盂峰上。有古井四眼,俗称“卓锡泉”。南上里许即炼魔台,又称觅心台,为远眺风景的好地方。
④代匮(kuì):备缺乏以为代。手与足代匮:脚不够用而以手帮助。
⑤少室: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南寨即今御寨山,为少室山绝顶,海拔1405米。
⑥罡(ɡānɡ)风:亦作“刚风”,即高空的强风。
⑦翰(hàn):天鸡红色的羽毛。

【译文】
二十三日 云雾完全散去。进正殿,拜完佛后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绝顶,高度与太室山相等,但峰峦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莲花”的盛名。低环在少室山后的是九乳峰,峰峦向东蜿蜒伸去,和太室山相连,少室山北面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庄严华丽,庭院中新旧碑刻森林般地排列成行,都很完好。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高大雄壮而且整齐,如同用尺量裁过一样。少室山横障在寺前,抬头看不到山顶,游人像面对墙壁而立,于是就认为少室山的景致,以远看为好。我昨天傍晚进寺时,就打听登少室山的路,都说雪深路断,肯定去不了。一般情况,在晴朗的天气登山最好。我登太室山时,云烟雾气弥漫,有人认为是山神拒绝游客,却不知道太室山雄伟高大,恰好只需露出半面。如果少室山的优美之处在于山石云雾互相掩映,那么,虽然是薄薄的云彩,山色又怎能被遮蔽呢?今天则十分晴朗,巧遇这样的机会,有什么能够阻止我登山呢!于是从寺南渡过山涧登山,走六七里,到达二祖庵。到这里山忽然明显没有土而全是石头,石崖往下坠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泉水越过岩石,飞速下泻,也用“珠帘”命名。我拄着拐杖独自往前走,愈下去愈没有路,很久才到崖底。其岩比不上卢岩雄伟开阔,但幽深峻峭则超过卢岩。岩下一潭碧绿的清泉,四周积雪板结。又往上走,到炼丹台。台三面悬空,一面斜靠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亭,名小有天,游人的足迹,从来没到过这里。从这里过去都是顺石脊抬着头直直往上攀登,两旁陡岩高万仞,石脊悬挂在陡崖之中,几乎没有一寸土,手足竭尽全力地交替使用,才能升登。一共七里,才登上大峰。大峰的地势宽阔平坦,刚才都是陡直的岩石,现在又突然全是土。从草丛荆棘中莽撞地往南上,大约五里,就登上南寨顶,屏蔽在岩石上的土到这里完全消失。南寨其实是少室山北顶,就少林寺而言,才是南寨。原来少室山顶从中裂开,横断为南北两部分,北顶像屏风伸展,南顶像利刃排列峙立,两座山顶前沿相距仅八尺到一寸,中间是深谷,陡直下陷如同用刀剖开一样。两边山崖相夹,从底部奇特地耸起一座山峰,高出众峰之上,就是所说的摘星台,为少室山的正中央。绝顶和北部山崖若即若离,彼此间断开不能越过。低头看绝顶下面,只有很少的一点和北崖相连。我脱掉衣服顺着走,登上绝顶,南顶的九峰森林般地峙立在前面,北顶的半壁屏障横列在后面,东西两面都是深坑,低头看不见底,狂风忽然刮来,令人几乎想像羽毛那样乘风飞去。

【原文】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截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深不可规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译文】
沿南寨往东北转,下土山,忽然看见有升那么大的老虎足迹。在草丛中行五六里,到茅庵,用打火石取火,把带来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饥渴迅速消失。请庵中的僧人指引去龙潭的路。下一座峰,峰脊渐渐狭窄,土石交互出现,荆棘藤蔓覆盖,抓着树枝荡着行走,岩石忽然耸立万丈,必定过不去。转向上攀,从峰势蜿蜒处往下走,但岩石又像前面一样陡然突立。来来回回不止数里,才迂绕过一道山坳,又走五里后才有路,是龙潭沟。仰望刚才迷路之处,陡峭的崖壁、倾斜的岩石,都在万仞高的绝壁上。清流从中喷涌,高峻阴森的崖石,都披上了云霞。峡谷夹着山涧转,两边崖上的静室如同蜂房燕窝一样。共走了五里,一处幽静碧绿的龙潭,深得无法丈量。又经过两处龙潭,于是走出峡谷,住在少林寺。
【原文】
二十四日 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阔杀之,达摩①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祖庵②,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中殿六祖③手植柏,大已三人围,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④盘曲,此松亦然。下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⑤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辗辕岭⑥,宿大屯。

【注释】
①达摩:菩提达摩的简称。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梁武帝迎至金陵,与谈佛理。后往北魏,住嵩山少林寺,被认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②初祖庵:宋时少林寺僧徒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修造的,今存大殿和千佛阁。古柏亦无恙,高二十多米,胸围四米余。
③六祖:指慧能,唐代僧人。本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被尊为禅宗第六祖。他的一派为禅宗南宗,传承很广,为禅宗正系。
④偃仆:仰而倒称偃,伏而覆为仆。
⑤碑碣:人工竖立的刻有文字的石头,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文告用。方者称碑,圆者称碣。
⑥辗辕岭:在登封西北,有辗辕关,石径崎岖,长坡数里,地势险要,为许昌到洛阳的交通要道,公路今仍从此经过。

【译文】
二十四日 从寺西边往北行,经过甘露台,又经过初祖庵。往北四里,登上五乳峰,探游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宽不到二丈,是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洞门下对少林寺,正对少室山。地下没有泉水,所以没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着达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石质、黑色的花纹,俨然一幅胡僧站立的图像。中殿六祖慧能亲手种的柏树,已经有三人围抱粗了,碑文记载说,树是慧能放在钵中从广东带到这里来的。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不如少林寺的松树。少林寺的松柏都是挺拔雄伟,不像中岳庙的仰倒、仆伏而盘曲,这里的松柏也是直立的。下到甘露台,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经殿。从甘露台下去,经过三层殿宇,各种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有千佛殿,其雄壮华丽的建筑,很少有比得上的。出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饭。鞭赶着马走上登封的大路,经过辗辕岭,在大屯住宿。

【原文】
二十五日 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①。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伊阙摩肩接毂③,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注释】
①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12公里。青山对峙,形如门阙,伊水经其间,从南往北流,故称伊阙。《明史·地理志》:洛阳“西南有阙塞山,亦曰阙口山,亦曰伊阙山,俗曰龙门山”。
②“一山皆劈为崖”句:此即著名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断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多年。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三千六百多块。主要洞窟在河西,以唐代所凿奉先寺佛像为最大。香山寺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在河东。河上新建有水泥大桥相连。
③毂(ɡǔ):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摩肩接毂:人肩挤摩,车毂碰接,比喻其繁盛。
【译文】
二十五日 往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然被劈断,这就是伊阙山。伊水从南边流来经过山下,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载重数石的船。伊阙山相连的山冈,从东往西横贯,伊水上架有木桥。渡水到西岸,崖壁更加陡削、高耸。一座山都劈成崖壁,整个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有几十个大洞,高达数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顶,顶上又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层,也都雕满了,看上去无法计算。山洞左边,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汇聚成方池,其余的泻入伊水。伊阙山高不过百丈,却有源源不断的淙淙清流,这在当地很难得。山前人挤着人,车挨着车,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陕西关中的大路。我从这里取道去西岳华山。


精彩推荐

徐弘祖的古诗大全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赏析

   本篇开头与前篇《游九鲤湖日记》略为相似,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有一小段关于此番游览的缘由的诉说,寥寥数语,款款真情,如叙家常,亲切自然地导入嵩山主题。 作者观赏游览嵩山的太室、少室,首先从总体上把握“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康”的特点,然后对这两山的各种著名景观和自己的游程经历等作了具体详尽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其中描写“从西沟悬溜而下”一段,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段...

作者介绍

徐弘祖
徐弘祖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少年立志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游历天下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病逝家乡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崇帧十三年(1640年),病况愈甚,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帧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

徐弘祖诗词名言

  •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原文】余髫年蓄五岳志①,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②连云栈,为峨眉③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④,路与陕

  • 游天台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

    癸丑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

  • 游雁宕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

    《游雁宕山日记》选自《徐霞客游记》,是作者于公元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旧历四月初九至十五日游览雁宕山的日记。 自初九日别台山,

  • 游白岳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

        丙辰岁(1618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

  • 游黄山日记_徐霞客游记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

猜您喜欢的分类: